“内联升”始建于公元1853年(清咸丰三年),创始人赵廷--武清县人。他早年在京城一家制鞋作坊学做鞋,由于悟性极高,很快便学得一身好手艺。在积累了丰富的客户人脉和一定的管理经验后,赵廷决定自立门户。很快,在京城一位人称“丁大将军”的贵人的万两白银入股资助下,资助赵廷创办内联升靴鞋店。
慧眼独具的赵廷分析了当时京城制鞋业的状况,认为京城缺少专业制作朝靴的鞋店,于是决定办一家朝靴店。打坐轿人的主意,利用人脉关系,为皇亲国戚、朝廷文武百官制作朝靴。
“内”-指大内宫廷;“联升”-示意顾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靴,可以在宫廷官运亨通,连升三级。
过去老北京人谝富有句口头禅:头顶马聚源,脚踩内联升,身穿八大祥,腰缠四大恒。意思是说穿上内联升做的鞋,是一种特殊身份的象征。
内联升:老话儿说:“爷不爷先看鞋。”北京人出门在外,没双好鞋那可不成。脚底有了劲儿,脸面上才有光。老北京的好鞋上哪儿买去?内联升啊。老年间那阵子,洋车夫穿的是内联升做的靸鞋,朝廷文武大员穿的是内联升做的朝靴,就连那清朝末代皇帝登基坐殿,穿的也是内联升做的龙靴。
内联升对来店做鞋的文武官员的靴鞋尺寸、式样等都逐一登记在册,如再次买鞋,只要派人告知,便可根据资料按要求迅速做好送去。同时,也为下级官员晋见朝官送礼提供了方便。一本详录京城王公贵族制鞋尺寸、爱好式样的《履中备载》由此而生。
《履中备载》是中国最早的"客户关系管理档案",已被编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MBA课程案例库。如今,服务对象变成了普通百姓,但“以诚相待、童叟无欺”的经营理念却保持至今。
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,开始生产经营礼服呢鞋和缎子面鞋,其服务对象仍然是社会上层──新的“坐轿”人。既而小牛皮底礼服呢圆口鞋问世,受到文艺界、知识界人士的喜好。因其销售对象狭窄数量,生产力水平一直处于低下,但“品质至上”的理念始终渗透到员工培训与激励中,既制造向心力,又促进生产经营。
1949年新中国成立,打破专营男靴鞋,增添女鞋(锈花鞋等)、解放鞋等,这段"恢复--转变"时期,内联升经历了经营思想、经营方向上的基本变化。
1956年至1958年,鞋店完成了它经营方向上的转变,进入“转变--发展”时期,鞋店也由"私方"变成了国有企业,此时,内联升千层底布鞋成了北京名牌产品,并且走向全国各地。
1970年,内联升建立了生产车间,结束了它前店后场(手工业作坊)的历史。此时非自产鞋也列入了销售范围。1976年开始生产与经营皮鞋。1977年,恢复了著名老字号的名称。1986年,全新的内联升厂房竣工,占地面积约十三亩。1988年,一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、营业面积一千七百多平米的新营业楼落成。一直以来,内联升的销售业绩不断攀升,市场份额不断增大。
2001年,企业性质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,员工成为了公司股东,这说明内联升进入了发展壮大时期。今后,内联升将与时俱进,不断创新、再创辉煌。